欢迎访问 民生关注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民政风采 > 正文

北京市大兴区积极推进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为老年人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圈

时间:2025-08-14 14:56:48   来源:  作者:   点击:

  一次次走访问需,精准把脉,为提升养老服务明晰方向;一次次攻坚调度,靶向施策,为破难题探寻解法;一家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应需而生,优化供给,为老年人提供多元服务……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北京市大兴区民政局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坚持一体推进学查改,以养老服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为抓手,充分发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枢纽功能,为老年人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圈。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大兴区多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零距离见证整改成效。

  一中心一特色,服务更为精准

  “郭爷爷,您最近身体还好吧?”日前,记者跟随兴丰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上门为87岁的重度失能老人郭爷爷提供助浴服务。“现在有了上门助浴,可帮了我们大忙!”看着工作人员仔细调试水温、认真检查地面防滑情况,曾因在家洗澡不便而发愁的郭爷爷和老伴倍感安心。

  “我还想约个修脚!”“没问题,这就给您记上。”助浴结束后,郭爷爷立刻预约了下一次的服务内容。

  这种精准的上门服务,源于大兴区民政局对各区域养老服务需求的精准“把脉”。“兴丰街道下辖小区失能老人较多,居家服务的需求量很大。”大兴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副科长甄聪介绍,兴丰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完成升级改造后,通过精准衔接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资源,为周边老人提供洗澡、理发、修脚等上门服务。

  “‘一中心一方案一特色’是我们规划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思路。”大兴区民政局副局长王丽曼介绍,全区从镇(街)老龄化程度及配建成熟度等方面综合考量,首批建成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与兴丰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深耕“上门服务”不同,瀛海镇养老服务中心以“精准分类、个性服务”为核心理念,设置了面向自理老人的活力生活区、面向半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区,以及面向失能失智老人的认知症友好区,为老年人制订融合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与精神关怀等内容的服务方案。

  记者在瀛海镇养老服务中心见到89岁的郭奶奶时,她正在房间弹琴。郭奶奶曾是一名小学老师,非常喜欢弹琴,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后经常忘记自己的房间和名字,工作人员就在老人房间门口贴了一个醒目的小红钻标识,方便老人记忆。中心负责人袁姣姣告诉记者:“我们根据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服务。”

  而在西红门镇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餐厅自今年3月开放堂食以来,推出“二十四节气”养生餐食,每日供应3—4款主厨推荐菜、4—5道风味主菜,并搭配应季小吃、药膳滋补养生汤等。截至目前,中心已建立7个堂食微信群,覆盖居民1500余人,日均服务300人次。

  “2024年10月以来,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已辐射带动27 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协同发展,累计提供上门服务3.7万次,惠及6.8万名老年人。今年,大兴区又有3家新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初步通过验收。”王丽曼介绍。

  发挥枢纽功能,资源更加统筹

  与传统养老机构不同,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是“开门办服务”,不仅要照顾好机构入住老人,还要面向周边社区老人开放。不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认为,从单一养老机构升级为区域内的养老服务枢纽,不仅是名称的转变,还意味着服务模式的全方位升级。

  作为大兴区首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亦庄镇养老服务中心设置了托养服务、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医养服务、综合服务等功能区域,整合了亦庄镇养老服务专线、5家养老服务机构、6个社区养老驿站、N家养老服务商户等资源,形成覆盖全镇的养老服务网络。

  “我老伴在卫生间摔倒了,我扶不动他,能不能帮我把他扶到床上啊?”近日,亦庄镇养老服务中心的接线员接到了一位老人的求助电话。

  快速问清楚老人的地址和情况、确认无需拨打急救电话后,接线员立即对接就近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工作人员,前往老人家中提供紧急帮助。

  很快,驿站工作人员到达老人家中,现场判断老人意识清醒、无外伤后,慢慢将老人搀扶到床上休息。直到老人情绪平稳并联系上他们的女儿后,工作人员才放心离开。

  “今年3月起,亦庄镇把原居民服务热线升级为养老服务专线,并交由中心运营。我们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引导、咨询、服务受理等‘一站式’服务,精准对接老年人的助餐、助急、代买等需求。同时,我们还通过电话回访及时监督服务质量,收集老人需求。”亦庄镇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罗晶介绍,这种线上线下服务的无缝衔接,得益于他们对全镇养老服务资源的统筹。

  “我们会同镇(街),推动中心与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资源整合,探索建立‘政府+中心+驿站’协作模式,激活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功能。”王丽曼告诉记者,大兴区还打造了区级养老服务资源对接平台,建立“银发经济”资源库,吸纳养老服务商,汇聚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养老服务事业。

  优化调度机制,发展更有保障

  临近午饭时间,记者来到榆垡镇养老服务中心一楼的社区餐厅。餐台前,炖排骨、凉拌腐竹、清炒时蔬等菜品整齐码放、香气扑鼻。

  “这里的饭菜软烂可口,非常符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我还经常给家里的老母亲带饭回去,她喜欢吃清淡点,这边素菜种类多,正合她意!”罗阿姨今年68岁,是该中心社区餐厅的常客,言语间满是对服务的认可。

  “最近天气热,我们就增加了绿豆汤、西瓜等解暑餐品,同时我们会根据老年人的喜好定期更换菜单。”榆垡镇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王伟介绍,如今餐厅日均招待100多人次,还为有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提供餐食配送服务。

  据王伟介绍,自从升级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后,扩展对外服务范围成为重心。但转型初期,用餐人数并不是很多,局面一时未能打开。

  如何破题?大兴区民政局建立的月调度工作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建立了月度运营数据库,动态监测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餐厅等运营数据,及时优化服务供给。”王丽曼介绍,他们每月组织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召开经验分享会,搭建内部交流互鉴平台,并针对突出问题一起研讨解决方案。

  “正是通过经验分享会,我们学习其他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经验,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精准了解周边居民对菜品、价格、配送方式等方面的需求。”王伟对此深有感触:“调研发现,老年人对主食的日常需求量较大且更偏好素菜,中心随即优化菜品结构。”

  “效果非常明显!社区餐厅用餐量从3月的34人次大幅增长至4月的1213人次。”王伟欣喜地说。

  榆垡镇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餐厅的运营成效,正是大兴区民政局以作风建设为引领、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组织各镇(街)民政工作负责人开展专项整治档案整理工作培训,指导各镇(街)建立完善工作台账,明确工作任务;联合应急、卫健、消防、医保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深化机关干部安全生产包联机制;指导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重点推进老年助餐、居家照护等核心服务项目,建立服务量化反馈机制……

  “为推动问题真改实改,我们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既解决问题又建章立制,真正把惠民政策落实落细。”王丽曼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