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生关注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政策解读 > 正文

富阳区精康融合服务项目成果展精康融合共富路径 织密 "一个都不能少" 社会保障网

时间:2025-08-13 10:32:46   来源:  作者:   点击:

   一束衍纸卷成的花,缠绕着生命的韧性;一幅亲手创作的画,凝聚着重归社会的勇气。近日富阳区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章张儿代表富阳区民政局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幅由精神障碍学员制作的衍纸画。这些绚烂的作品不仅是非遗技艺的绽放,更是精康融合行动浇灌出的希望之花。

富阳区立足区域特色,创新构建 "艺术康复 + 科技赋能 + 非遗智造" 的精康融合服务模式,以 "1 中心 + N 站点" 服务矩阵为支撑,同时依托助联体帮扶载体,形成全周期、多层次的康复增收体系,为精神障碍群体搭建起通往共同富裕的坚实桥梁,也是推动共同富裕 "不让一人掉队" 的关键一环。中心自2024年8月启动以来,筛查2700余人,项目精准锁定重点服务对象913人,走访/电话访问800人、签约建档200人。截止2025年7月31日项目超额完成目标:为120人定制评估与康复计划,开展团体康复活动60场、个案康复400余人次,服务覆盖超1600人次,通过“个案+团体+支持”模式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1754991382886706.png

 亮点一:以艺为媒,激活康复动能

富阳区深挖黄公望国画文化底蕴,将艺术康复作为精神障碍群体社会功能恢复的特色载体,让笔墨丹青成为心灵疗愈的 "良药"。

一是厚植文化根基。依托公望美术馆文化资源,组建由心理治疗师、非遗传承人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将美术绘画技法与心理康复理论相结合,开发 "山水疗愈" 系列康复活动,涵盖水彩基础、意象创作、作品赏析等模块,帮助服务对象在艺术创作中释放情绪、重建自信,逐步找回融入社会的勇气。

二是搭建展示平台。定期开展 "笔尖上的新生" 主题绘画活动,并通过作品展览、创作分享等形式,增强其社会认同感。

三是形成长效机制。建立 "创作-展示-反馈" 闭环,将艺术康复纳入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标准流程,明确服务频次、评估指标等内容,推动艺术康复从 "活动式" 向 "常态化" 转变。

1754991438518735.png

亮点二:科技赋能,提升服务质效

富阳区积极链接国内一线医疗康复资源,引入数字技术赋能精神障碍康复服务,推动康复手段从 "传统模式" 向 "智能精准" 升级。

一是深化跨域合作。中心通过精康运营服务团队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达成合作,在全国民政领域率先试用数字虚拟人交互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模型进行学习和建立,可模拟社交场景、情绪引导对话,在线自主完成心理评估和干预。

二是拓展服务边界。引入数字疗法 "望里心灵" APP,整合在线咨询、课程学习、认知行为疗法等功能,解决偏远乡镇服务对象出行不便问题,实现随时随地轻松享受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1754991565130229.png

亮点三、非遗造血,拓宽共富路径

富阳区联动文旅部门挖掘非遗资源,构建 "学习 — 制作 — 销售" 的非遗智造增收链条,让精神障碍群体在传承文化中实现增收。

一是建立协作机制。与区文旅局达成合作,实施 "非遗助残计划",筛选竹纸制作、竹编等适合精神障碍群体参与的非遗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康复站点,开展团体技艺康复培训活动,累计举办非遗活动 11 期。

二是打造产销闭环。组建 "艺启富" 合作社,开发非遗文创产品 4大类,包括衍纸艺术品、竹编相框、非遗纸扇、香囊等,通过线下景区合作+文创市集等渠道销售,帮助低收入精神障碍服务对象拓展增收渠道。

富阳区通过 "艺术疗愈心灵、科技提升效能、非遗带动增收" 的三维联动模式,累计服务精神障碍群体 120 人,905人次。其中 60名精神障碍服务对象,通过量表前后测对比,社会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下一步,富阳区将继续完善服务体系,扩大覆盖面,让每一位精神障碍群体都能共享发展成果,真正实现 "一个都不能少" 的共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