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生关注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救助 > 正文

匠心助梦 为爱前行——内蒙古康复辅助器具中心为困难学子定制"大学专属"假肢

时间:2025-07-23 16:26:45   来源:  作者:   点击:

  2025年高考季刚过,内蒙古自治区康复辅助器具中心的假肢制作室里技师王领彪正全神贯注地为一位特殊的女孩调试假肢。来自兴安盟科右中旗的小玉(化名)是家庭困难的准大学生,她正在接受人生中第三次假肢装配服务。她将带着"量身定制"的假肢,开启崭新的大学生活。

  在窗明几净的康复大厅里,22岁的小玉正在认真进行假肢适应性训练。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她专注的脸庞上,新装配的假肢随着她的步伐灵活摆动。"这次的感觉特别不一样,"小玉笑着说,"王师傅做的假肢比之前更轻便,走起路来几乎感觉不到负担。"

  作为中心技术骨干的王领彪技师,已经是第三次为小玉服务。得知她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王师傅格外用心地讲道:"大学生活节奏快,活动范围大,我们在设计时特别加强了关节灵活性和整体轻量化。"他持续两周加班到深夜,反复调试假肢的每一个细节,确保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第一次见到小玉时,她还是个腼腆的初中生。"王领彪回忆道,"看着她一步步成长,今年还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我们整个团队都为她高兴。"这次装配,中心特别组建了专项小组,从取型到制作,从调试到训练,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康复辅助器具中心长期关注困难残疾群体的康复需求,已累计为近百名残疾学生提供专项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解决基本的功能需求,更要帮助这些孩子自信地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在调试环节,王领彪蹲下身,耐心的调试着新假肢的各种角度,仔细倾听每一处声响。"这里再加个缓冲垫会更舒服,"他转头对小玉说,"大学里要走很多路,我们要确保万无一失。"小玉认真点头,眼里闪着期待的光。

  金秋九月,小玉将带着这份特殊的"入学礼物"开启大学生活。这不仅仅是一副假肢,更凝聚着康复工作者们的匠心与爱心,见证着一个边疆女孩追逐梦想的坚定步伐。正如小玉在康复日记中写道的:"每一次重新出发,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内蒙古自治区康复辅助器具中心的技术人员,他们用精湛技艺和温暖爱心,累计为全区3000多名困难残疾人装配假肢矫形器,让折翼的生命重新展翅飞翔。

  清晨的阳光洒在康复训练室的地板上,47岁的牧民巴特尔(化名)正在尝试用新装配的假肢迈出第一步。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康复辅助器具中心最平常的一个工作日,也是该中心服务的第3012位困难残疾人。

  “从取模到适配,每个环节都需要百分百的精准。”中心技术总监王领彪告诉记者,结合蒙古族群众的体型特征和生活习惯,使假肢的舒适度提升了40%。在最近的满意度调查中,使用者平均满意度达到98.6%。

  中心负责人介绍,针对牧区地广人稀的特点,团队创新开展“移动服务站”模式,每年行程超过5万公里,把服务送到牧民家门口。同时建立“一人一档”终身服务体系,确保每位使用者都能得到持续的专业支持。

  在锡林郭勒盟,安装了矫形器的8岁脑瘫患儿小其其格(化名)终于能独立站立;在呼伦贝尔,失去右臂的剪纸艺人通过肌电假肢适应日常生活...这样的故事,在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断上演。

  内蒙古的模式是特殊的,广袤的土地让工作的难度加大,而辅具中心一直致力于做到让高端康复服务普惠基层群众,把健康扶贫送到当地老百姓家门口。28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7圈)服务人次(3000+技术创新获得多次国家专利,满意度为98.6%。

  在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重启。当看到装配者眼中重燃的希望之光,我们才真正理解到康复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生命的馈赠。内蒙古自治区康复辅助器具中心用专业与温度,书写着扶困助残的新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