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民政局聚焦托底保障做好“救急难”工作
时间:2021-11-11 22:36:42 来源: 作者: 点击:
近年来,黎平县民政局聚焦群众“急、难”问题,强化托底保障,全力做好“救急难”工作。
创新工作机制,发挥联动效应
印发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每年印发《同舟工程—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参与黎平县“救急难”行动项目实施方案》,对“救急难”实施的目标任务,政策落实、救助标准、工作机制、保障措施等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强化了“救急难”政策保障,有效提升了救急难工作能力。建立了救急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讨救助标准和解决工作中存在问题。发挥县乡两级联动机制。设立“救急难”服务中心,统一订制“救急难”服务窗口标识、工作责任、工作流程,下发到全县26个乡镇(街道),定期实行救急难排查,对发现符合救助对象,主动的帮助对象进行救助申请。
制定相关救助标准和审批程序
坚持保基本、保重点、保大病原则,符合计划资格的每个家庭年救助资金封顶线为5万元,因重特大疾病医疗每次不低于1万元,因遭遇其他“急、难”情况每次救助不低于5000元。救助金额低于3万元由县民政局“救急难”审批领导小组审批,报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备案,救助金额高于3万元及以上,县人民政府“救急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联席会议审批。
积极主动发现,确保精准认定
加强宣传,公开救助。进村、到组、入户,加大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力度,公开救急的范围、标准和原则,解读求助申请办法及审批程序,提高群众对救急难工作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强化主动发现机制。建立完善“救急难”主动发现机制,及时了解、掌握、核实遭遇突发事件、重大变故等特殊情况,主动帮助救助对象办理救助申请,确保“早发现、早受理、早救助”,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严格网格化管理要求,及时有效发现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罹患重病等各类急难事项。精准认定,构建救助通道。建立困难对象申请,乡镇(街道)社会事业办、村(居)委会入户调查审核,县民政局审批救助对象的认定机制,确保急难救助对象精准性。同时,对于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措施的实施先行紧急救助,紧急情况解除后,按规定补齐审核审批手续,构建快速救助通道,有效防止冲击社会道德的事件发生。开展救助回访。对实施救急难家庭进行跟踪回访,及时了解实施“救急难”后家庭的情况变化,对实施救助后家庭仍处于贫困状态的,及时按程序纳入低保保障。
原文链接:http://mzt.guizhou.gov.cn/ywgz/shjz_51933/202111/t20211109_7159512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